据传说,郑国的国君是出了名的戏迷,在皇宫有规模庞大的乐队供他享乐,各种各样的乐器一应俱全。但美中不足的是箜篌乐器,虽然有师延进贡过去的箜篌乐器,但演奏水平比师延差了一大截。

国君几次三番要求师延留在皇宫,并许以丰厚的待遇,但每次都被师延婉言谢绝了。没有别的办法,国君每次想听箜篌音乐,都要从国都来箜篌城,请师延为他专场演奏。

(箜篌城遗址)

每次来箜篌城,国君都要住上几天,来的次数多了,国君倒觉得箜篌城是个不错的地方,北有一望无际的湖泊沼泽,南有连绵不断、郁郁葱葱的树林,东西两面是良田沃土,物产丰富,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呀!

我何不在这里建一座行宫,办公地点搬到箜篌城,再盖造一座大戏楼,这样就随时可以观看师延的演出了。国君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大臣们的赞同。

豪华的行宫和规模庞大的戏楼竣工时,国君亲自到现场祝贺。并贴出告示:凡是来箜篌城看热闹的人们,均免费在此吃喝三天。流水席,随到随吃,不分早晚,好酒好菜招待。

箜篌城人山人海,人们像过年一样,穿上新衣服,脸上充满着笑容,更有不少人为了能亲眼目睹一下国君的真容,竟然半夜就来到箜篌城等候,真是一派喜庆气氛。

国君坐在高高的戏楼里,面带微笑,向下面的群众挥手致意,师延端坐在国君的后面,弹奏着箜篌。

人们欢呼着,跳跃着,有的第一次见到国君,竟激动得泪流满面……

随后的岁月里,国君就经常在箜篌城居住,有时一年能住上几个月的时间,办公之余,听师延弹奏箜篌乐器。

伴随着国君的经常光临,在当时箜篌城和师延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,全国各地的音乐高手云集于此,城市建筑也迅速扩张,箜篌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大都市。就是到了后来,这里就演绎成一个音乐荟萃的地方,也被记录为“曲遇聚”。

据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晓山介绍:箜篌城又名东古城、曲遇聚,传说此地春秋时期为郑国公室制作乐器的场所。秦二世三年(公元前207年),沛公刘邦在曲遇聚(即箜篌城)大败秦将杨雄,箜篌城自此扬名。《史记·曹参世家》、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都有曲遇聚的记载。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云:“从攻破杨熊军于曲遇。”《正义》曰:“郑州中牟县有曲遇聚。”

目前的箜篌城城址呈长方形,夯土城墙南北长近600米,东西宽420米,高8米,基宽30米。古城西、北两面城墙残垣尚存,夯土层清晰,四角有高台,西北角最大,高15米,在城内先后出土有陶罐、板瓦筒瓦以及铜镞、刀及布币、汉五铢钱等。铜镞头甚多,还发现带箭头的肱骨一块、护心镜及兵将盔甲上的铜腰扣等多种,这些出土的文物从另一个方面显示,这里当年与战争关系密切。城外还发现有古墓群,年代多为战国汉代

(郭晓山、胡云峰文/图)

作者简介:郭晓山,1963年生,1982年开始,担任箜篌城遗址义务保护员。其间搜集和整理流传民间的箜篌城的神话传说。

2015年6月,编辑的《箜篌城的传说》部分章节被《大河报》转载。现在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《箜篌城的传说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
作者简介:胡云峰,河南中牟人,生于1956年。主任编辑职称。获得新闻在岗三十年证章,在上级发稿两千多篇,有一百多篇作品获奖,出版有新闻作品集《潮声》。参与编辑过《中牟风采》等十余部书籍,现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《官渡的传说》和《小胡武进士的传说》的代表性传承人。